2018平昌冬奧會的圣火剛剛熄滅,中國正式進入冬奧會周期。政策紅利加持下,冰雪運動與冬奧會一起大火。如何將冬奧會與當前同樣很火爆的素質教育相結合?有著多年“雙語小記者”項目經驗的北京外語廣播教學節(jié)目部主任李楊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本文根據其在“中國營地教育跨界之路”第二屆營地教育與營地規(guī)劃高峰論壇的演講整理而成。
李楊演講實錄:
我是媒體出身,做了一個“雙語小記者”的項目,也是中國青少年素質教育體系下的。關于教育這一點大家可能是共通的,就是最終的目的都一樣。
在說到雙語小記者項目之前,先談談我個人對中國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理解。在90年代初期,我上小學的時候中國已經提出說要發(fā)展素質教育,那時候我們學校有個非常正式的牌子,叫素質教育示范學校。但是20多年過去之后的今天,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帶給孩子的價值究竟是什么?仍然是大家熱議、爭論的話題。
我個人的理解是,素質教育本身并不應該去脫離現在所謂的學科教育,也就是應試教育,它應該成為系統地培養(yǎng)孩子綜合能力的教育方式。而這個綜合能力不僅僅可以去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完成學科教育。
所以從2015年開始,我們就打造了雙語小記者的概念,或者可以稱為IP。雙語小記者究竟是什么?
這個視頻記錄了從2015年到現在三年多的時間里,雙語小記者從走進校園到把孩子帶出校園去嘗試各種課程,嘗試各種活動實踐的記錄。通過三年的摸索,我對雙語小記者做了以下幾個詞的總結:記錄、傳播、探索、激發(fā)、歷練、圓夢。
記者這個職業(yè)的特殊性給予了這些孩子一些優(yōu)勢,雙語也幫他們打開了更好的國際視野。我想給大家說說下圖中這個孩子的故事,她算是比較早的一批加入我們的小記者,現在已經是一個八年級的學生了。她是非常有語言天分的孩子,還會跳街舞、畫畫、抖空竹等等,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在第一次參加活動的時候,在舞臺上緊張到吐了,他的媽媽和姥爺在臺下就覺得怎么會這樣,孩子那么優(yōu)秀怎么能是這樣的表現。
恰恰是因為她的自信心不夠,把每一項的優(yōu)勢沒有辦法去綜合地呈現出來,最后有了這樣的狀態(tài)。但是經過兩到三年的活動實踐,經過和我們的交流,在2017年她跟著我們一起采訪了英國的駐華公使,也采訪了丹麥的前首相,也采訪了歌手孫楠,還在北京國際設計周的分會場做了公開演講,也被央視的少兒頻道選中去當了節(jié)目主持人。就在兩周前,新絲路少兒模特國際大賽還專門邀請她去現場做了主持。
我舉這個孩子的例子,還是想分享我剛剛和大家提到的綜合能力的概念。其實我們發(fā)現每一個孩子都是很優(yōu)秀的,他們身上有非常多的閃光點,但我們會發(fā)現這些閃光點是不聚攏的,是沒辦法形成主線的。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是首先發(fā)現孩子們的閃光點,去幫助他們自己把零散的閃光點聚成一道亮光,從而散發(fā)自己的光芒。
我相信多好的理念都是要能夠落地才具有傳播的意義,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兩個承載著這種理念的項目。
“我的冬奧夢”雙語小記者全國選拔賽
第一個是“雙語小記者+冬奧”——“我的冬奧夢”雙語小記者全國選拔賽?!拔业亩瑠W夢”其實是在北京冬奧組委的支持下面向全國中小學生的大賽,這個大賽是集合了冬奧知識、英語演講、記者能力展示等能力的一個比賽。
其實“我的冬奧夢”的前身是由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叫“青少年英語才藝展示大賽”,2015年的時候正值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奧運會,我們就把大賽升級為以“我的冬奧夢”為主題,并且是以雙語小記者的形式進行的選拔賽,當時是覆蓋了全北京市的200所中小學校,把大賽的海選階段放在了學校。去年的時候是把很多環(huán)節(jié)放到學校內部去舉行,最終也是從學校選拔出了全北京大概5000個孩子進行校外的比賽環(huán)節(jié)。
北京冬奧組委會也會在之后陸續(xù)推出一系列奧林匹克教育的相關項目,從京津冀地區(qū)輻射全國。冬奧組委會將在全國至少1500所學校設立冰雪運動項目,覆蓋的人群至少超過200萬,“我的冬奧夢”大賽未來也會根據這樣的走勢,從北京輻射向全國。2018年大賽會再次升級,由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和新華網聯合主辦,這也是為了更好地把大賽推向全國,在多家政府單位的支持和指導下,逐步向華東、華北、東北、西北等區(qū)域擴散,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非常希望更多的社會力量給予支持和協作,讓大賽能夠更好落地。
這就是剛才提到的冬奧進校園。
因為十九大報告已經把北京冬奧會劃為非常重要的詞條,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冬奧一定是國家的重點項目之一,我們也知道在申冬奧的時候我們向國際奧委會提出過“三億人上冰雪”的承諾。上冰雪的概念不單單是說孩子對冰雪運動的參與,還包括冬奧知識以及文化的傳播和普及。所以冬奧雙語小記者的概念實際上是在集合了國家政策導向以及官方媒體的公信力雙重的優(yōu)勢下,我們更容易和教委、學校、奧組委的單位達成合作,將我們的概念帶進校園。我們會在學校設立記者站,或者把相關的課程帶進學校,再把孩子從學校帶進比賽的舞臺上。這些孩子最后會以雙語小記者的身份回到學校,傳播冬奧以及我們的大賽和品牌。
雙語小記者聯盟
雙語小記者聯盟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個項目。這個項目也可以說是大賽的升級產品,是我們舉辦大賽這么多年的過程當中逐步積累形成的。它其實是符合了B端客戶、教委或者學校的需求。大家提到營地教育的時候都會提到素質教育和社會綜合實踐,因為教育部提出社會綜合實踐會是社會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也會是教育改革的戰(zhàn)略主題,所以這么多年以來教委和學校一直在尋找適合孩子們的實踐課內容。我們雙語小記者的概念實際上具有了這幾個優(yōu)勢:
第一,官方媒體平臺。我們具有公信力,所以對于教委、學校來說更容易去接納或者達成合作。
第二,成體系的專業(yè)課程。我們知道新聞專業(yè)的課程相對成熟,所以我們在研發(fā)、修改它成為青少年適合接受的課程時,會方便一些,這幫助我們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成體系的課程,能帶進學?;蛘邘Ыo孩子。
第三,多元化主題社會實踐。我們說的對家長和學生的需求上的滿足,其實是個人綜合素養(yǎng)或者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現在這代孩子家長的年齡大概是70后或者80后,這兩代人非常明白綜合能力對于一個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們經常沒有辦法去選擇或者很猶豫,是因為他們苦惱于如何把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跟現有的學科教育去平衡或者說去融合。其實就像我剛才說的,素質教育和學科教育不應該是對立或者剝離的,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我們帶給孩子的教育方法或者鍛煉,比如記者本身就應該具備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邏輯思維的能力,還有領導力、自信力的提升,有效溝通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是可以幫助孩子們去整合自己在學科上的優(yōu)勢,和學科以外的優(yōu)勢,最終形成綜合的優(yōu)勢。
我是媒體人,做了很多年的記者,我自己心里很明白,記者的特殊性就在于非常容易跨界。比如說記者+體育,可能就變成了體育界的記者;記者+科技,我可能就會了解很多科技領域的東西,我就是科技記者。雙語小記者也是一樣的,我們提出的多元化主題社會實踐,就是希望他們能接觸不同的領域,也就是說雙語小記者變成了文化記者、科技記者、教育記者、國際記者等等。他們以小記者的身份去各個領域學習探索更多的知識,探索更多的內容,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做了三年多雙語小記者之后,我很驕傲,孩子、家長包括學校,反饋都是非常正面、積極的,而且很重要一點是所有的會員對我們的黏性是非常大的。雙語小記者的課程體系是一個非常完善的、成系統的課程體系,是可以進階的。我再介紹一個姑娘,她已經大二了,但到現在還在跟著我們。這個孩子叫曹逸爽,跟著我們參加活動的時候大概是高一,那時候就讀于人大附中,現在已經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大二學生了。
有一個細節(jié)我印象特別深刻,她高二的時候,我們派她去參加了在澳門舉辦的聯合國南南合作高峰會議。當時她采訪南南合作局的局長,局長在回答她的問題時說到了中國政府對于扶貧貢獻的時候,他自己忘掉了一串數據,他在回憶數據的時候,曹逸爽給了他一串很精準的數據。她說“我是一名記者,在采訪您之前做足了功課,而且我現在對于南南合作的很多話題都很了解。”
最后我想說的就是很簡單的一個概念——“1+1>2”。我沒有真正意義上說已經跨界到營地教育,但聽完大家的分享,我們其實有非常多的地方是共通的,是可以去相融合的,可以去協作的。我相信任何一個單獨的個體或者項目都有能力的有限性,當能找到更好的合作,更好的融之后,可能性就是無限的,而且一定是“1+1>2”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