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成戶外山難最大的事故原因是什么?
相比被困、滑墜、失蹤、失溫等因素,極少有人會想到迷路。
據(jù)中登協(xié)統(tǒng)計發(fā)布的近三年《中國戶外安全事故分析報告》顯示,每年發(fā)生的山難事故原因,迷路均位列榜首,且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
”
2014年-2016年,全國因迷路導致的戶外事故數(shù)據(jù)比例分別為40%、45%、45%。僅2016年10月,全國共有超過1000起戶外迷路事件(數(shù)據(jù)來源:慧擇網(wǎng))。其次,由迷路引起的失溫、失聯(lián)等比例則高達80%。
通常,單純迷路只要處理得當,并不致命。但若不幸在冬季找不著北,超低的溫度與可能隨時降臨的風雪,便會招致一場生死考驗。(封面來源:Raghavendra SN)
可致命的后果
下雪后原有的路跡可能會被覆蓋掉,如果遇到惡劣天氣,暴風雪會是能見度大幅降低,增加迷路風險。迷路后就會慌張,可能因為慌張而錯過一些路口,越來越找不到方向,也有可能因為緊張而內心崩潰放棄。
總體來說,冬季迷路可能導致以下后果:
受傷——迷路后會進入陌生的路線,路線上的可能存在斷臂懸崖,而由于沒有做相關準備,不能順利通過,輕則在亂石堆里崴腳扭傷,重則衰落懸崖,這都可能發(fā)生。
2010年7月,上海一名青年老師小任在蒼山下山途中迷路,腳下失足摔落懸崖,導致小腿骨折失聯(lián)。當?shù)貏訂T了超過3000人次救援,在第13天發(fā)現(xiàn)了遇難者遺體。
風景秀麗的蒼山也隱藏著致命的危險。圖片來源:hdwallpapers.in
13日,小任孤身一人,一個背包一把傘,一瓶水,少量食品,從天龍八部影視城出發(fā),前往蒼山覽勝,時間是早上8時30分。
在小任下山的時候,他選擇了旁邊向下的小路。由于路線并不十分明顯,在下降約一兩百米后,小任誤將小路附近雨水沖刷出來的干溝當作土路,進入了馬龍峰和玉局峰之間的龍溪上游的陡崖深菁。
晚19時49分,他發(fā)短信告訴朋友,在下降途中不慎左小腿骨折。15日早7時07分,在最后發(fā)出“孤松,直升機”的求救短信之后,小任與外界徹底斷絕了聯(lián)系。
由于定位困難,搜尋范圍不確定,最終在25日才找到小任的遺體,最后判斷為失溫和饑餓致死。(信息來源:《蒼山的遺憾——7?13大理蒼山山難回顧與反思》)
失溫——如果是團隊行動,個人走失迷路;或者在登雪山時還沒到營地就迷失,這些情況下,很可能一些御寒裝備都在團隊或者營地里,個人可能因為缺少御寒裝備而失溫。而且冬季戶外活動的體力消耗也比平時高很多,早晚溫差大,特別容易出現(xiàn)失溫。
冬季在戶外,保暖措施一定要到位,否則極易失溫。圖/yeoner
凍傷——皮膚暴露在低溫環(huán)境下容易凍傷,溫度越低,則受傷的幾率越大。冬季汗水冷卻的快,加上疲勞和低溫,保護不到位就很容易凍傷,尤其是遇到需要過夜的情況。
海拔8000米之上,雙手不戴手套暴露在空氣中,五分鐘內就會被凍傷,嚴重的可能導致截肢。
機體在經(jīng)過血管收縮、細胞凍結、皮膚變白、形成冰塊后,最終導致凍傷形成。圖片來源:haoqi.org
最容易凍傷的部位是雙手、雙腳、鼻子、耳朵等容易暴露在外的身體部分,這些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
體力衰竭——冬季積雪、加上攜帶裝備會多,穿著笨重,行路本身艱難。加上體能消耗大,如果能量補充不及時,加上失溫,很容易出現(xiàn)體能衰竭的情況。體能衰竭又會導致更多問題:更容易受傷、加速失溫等,嚴重的可能出現(xiàn)幻覺。
致死——迷路要是遇到衰落懸崖,或者失溫嚴重的,會出現(xiàn)肌肉僵硬、心跳呼吸微弱,導致死亡。
今年五一,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導致鰲太穿越線上20余名驢友穿越鰲太失聯(lián),最終3人失溫遇難的慘烈事故,
都是失溫,都是人包分離,但應該不是棄包前行,因為人都最終停留在背風方向的石堆里。在戶外,人包不能分離是常識。
大概當時已透支到無法負重,本能無意識的避風求生……真希望這樣的事別再發(fā)生。(信息來源:奇記刊發(fā)《特別調查|鰲太生死結》)
冬季是迷路高發(fā)期
除遭遇惡劣天氣外,冬天是最容易引發(fā)迷路的季節(jié)。
易起霧——冬天因為溫度低,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霧。
黑竹溝經(jīng)常泛起濃霧。圖/lotour
起霧后,視野能見度差,容易走錯岔口,迷失方向。濃霧也是導致迷路的最主要因素,有些高山區(qū)域常年起舞,迷路也會經(jīng)常發(fā)生。
比如被稱為“陸上百慕大”的黑竹溝,因為地形原因,加上空氣水分大,下午常被濃霧掩蓋,導致迷路。
天黑早——冬天晝短夜長,天黑的快,尤其是在野外,可能吃完午飯沒走多久太陽就落山了。太陽落山后氣溫馬上就會降下來,這時候就應該抓緊時間尋佳適合扎營的地方了。等天黑后,視野模糊,可能錯過既定線路,迷失方向。
冬天,天黑的更早一些。圖/Schak
大雪掩蓋路跡——一場雪后,路跡了無痕,很多原本清晰的道路沒了蹤影,熟悉的河流也因為覆蓋了冰雪而無處現(xiàn)行。如果不是特別熟悉線路,極易迷失方向。
冬天辨認路跡的難度更大一些。圖/北陵-順子
惡劣天氣——惡劣天氣每個季節(jié)都會遇到,但是冬天尤甚。冬天低溫更低,風寒效應更容易導致失溫,失溫嚴重的就會導致思維麻木,容易迷路。
暴風雪是鰲太穿越最大的障礙之一。
要是運氣不好遇上暴風雪,那么迷路和失溫的可能性將成幾何倍數(shù)增加。
迷路應對措施
迷路并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迷路后沒有采取合適的自我保護與解救方法。掌握以下一些基本戶外迷路應對常識,則有助于迷路后自我脫困,或提升被成功救援概率。
保持冷靜——迷路后容易產(chǎn)生緊張情緒,這是很正常的,但應避免盲目恐慌。若被負面情緒控制,容易影響理性判斷,難以科學合理地采取后續(xù)行動。
若是團隊迷路,更應保持冷靜,齊心協(xié)力;切忌出現(xiàn)慌亂爭執(zhí)等,以免使團隊陷入更大困境。
原路折返——最早發(fā)現(xiàn)迷路時的地點,或已經(jīng)走過確認無誤的地方,一般與后續(xù)“正路”不會偏離太遠,迷路者應盡量回到那里,并將其作為之后探路的輻射基點。
如果已經(jīng)完全迷失,或因為冬季風雪無法辨識折返路徑, 則應先停留原地,冷靜思考,利用現(xiàn)有資源確認折返方位及線路。
辨別方位——科學使用專業(yè)工具獲取自己所在的方位,可為下一步行動提供依據(jù)。具體有以下幾種方式:
1、GPS是首選工具,不但能準確指示方位,也能精確地記錄行進路線。也可借助手機上的專業(yè)戶外app,如戶外助手、六只腳等進行方向指引及線路導航,此外,指南針和地圖也都是迷路時的好幫手。
2、合理利用隨身物品:如果攜帶有帶指針的手表,可將手表托平,表盤向上,轉動手表,讓表盒上的時針指向太陽。這時,表的時針與表盤上的12點形成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的角平分線的延長線方向就是南方。
3、巧妙借助自然法則:若遺失或未攜帶任何工具,可利用一些基本的自然規(guī)則判定方向。
北極星:北極星是最好的指北針,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向。
北斗七星:也就是大熊星座,像一個巨大的勺子,在晴朗的夜空是很容易找到的,從勺邊的兩顆星的延長線方向看去,約間隔其5倍處,有一顆較亮的星星就是北極星,即正北方。
太陽光:在晴朗的白天,立一根與地面垂直的直扦,把一塊石子放在影子的頂點處,約15分鐘后,直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另一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兩石子連線即東西方向,垂直于連線向著太陽的一面即是南方。直扦越高、越細、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動的距離越長,測出的方向就越準。
植物長勢:樹木、苔蘚 樹冠茂密的一面應是南方,稀疏的一面是北方。
樹木年輪:年輪紋路疏的一面朝南方,紋路密的一面朝北方。
盡快扎營——冬季氣溫低,天黑時間提早,夜晚氣溫下降很快。如果未能在在天黑前脫離困境,一定要盡快做好露營準備。但注意一定謹慎選擇露營地點,以免冬季夜間突現(xiàn)風雪天氣。
圖片來源:tianbazp.com
觀察周邊地形,找到合適的過夜地點,選擇原則如下:
背風的平地。背靠墻垣或巖石背風面,較為平展的地方是合適的地點。如果是在雪山上,建議可以挖雪洞,躲進去,以免有暴風雨;
靠近溪流、河流邊,但不能在河灘上,以免漲水或山洪暴發(fā);
切忌在低洼的河谷地區(qū)歇腳,因存在滾石危險。
中國人民大學登山隊隊員羅瑞的經(jīng)歷,有一定借鑒意義。2015年8月,羅瑞與同伴一同攀登阿尼瑪卿,在撤營時不慎崴腳,與大部隊走散迷路,獨自一人呆在不明位置的山區(qū)安全度過了一夜:
一想到我現(xiàn)在一個人在山里會遇到各種危險,這些危險都有可能讓我發(fā)生意外。我就立刻打起精神,現(xiàn)在不是哭泣的時刻,于是我擦擦眼淚,環(huán)顧四周,開始尋找今晚的安身之處。
周圍都是大石頭,這里是河谷地區(qū),不能久待,萬一被石頭砸死了。于是我忍著腳傷的劇痛爬起來原路返回,走了好久走到了經(jīng)幡處。最終,找到一塊大石頭下面較為平整的地方停了下來。(信息來源:徒步中國)
發(fā)出信號——如確認迷路,無法自我脫困,應及時利用手機等通訊設備聯(lián)系親友或報警。出現(xiàn)手機信號不好或沒電等情況時,還應掌握其他求救方式。
燃起篝火,是發(fā)出信號的方式之一。圖片來源:ravelandleisure.com
若攜帶口哨,可不間斷吹口哨以引起注意,或大聲呼救,但注意呼救不宜太過頻繁,防止浪費過多體力;
可在白天用鏡子借助陽光,向可能存在的居民區(qū)或空中的救援飛機反射間斷的光信號;
用樹枝、鮮艷的布條或者其他肉眼易見的物體,擺放成SOS等求救信號;
簽字筆留下個人信息在垃圾(袋)上、并把垃圾(袋)綁在途經(jīng)的樹枝上;
沿途攀折樹枝,或以樹枝、石頭作成箭頭,指示自己的方向;
-
晚上升起火堆,冬天枯枝干燥易燃,一定注意選擇安全避風的地方,以免引起火災。
自我保護——迷路后應注意保存體力,不要盲目走動,徒增損耗。同時,在迷路時間上,應做好最壞的打算,清點及合理分配食物,并注意保暖。
保暖,特別是肢體的保暖是迷路后最應該做的。圖片來源:India.com
如果出現(xiàn)內衣浸濕情況,應及時更換;
盡可能將所攜帶的衣物都穿在身上,扣好、拉上全部的拉鏈;
在衣服內交叉雙臂,手掌夾于腋下,以保溫暖。
若無防寒衣物及帳篷,可根據(jù)當?shù)氐乩項l件,如山洞、樹洞等改造臨時庇護所,挑選并折取盡可能多的闊葉類樹種的枝葉,將身體四周盡可能多的覆蓋住,再上覆一層針葉枝條用以防雨。其次,利用樹葉枯草,墊在地上與背后,以隔開冰冷的地面與巖塊。此外,可利用凹坑,在凹坑上蓋上些樹枝、雜草,做成一個淺淺的地窯。
2015年五一期間,山友“駱駝”在穿越夏特古道時迷路8天獲救的經(jīng)歷,也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由于口糧短缺、戶外裝備不完善、沒有帳篷,“駱駝”在等待救援時,選擇白天睡覺保存體力,晚上不停地走動以防冰川附近低溫受傷,同時,還撿拾一些驢友丟棄的食物,并合理補給。(信息來源:天山網(wǎng))
迷路后禁忌
迷路后,一切狀況未知,盲目行動不僅于解決問題無益,還有可能讓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煩。除了按照以上要點理性應對外,迷路者更要避免以下不當行為。
亂辟新路——迷路容易讓人產(chǎn)生焦躁情緒,急于脫離困境而慌不擇路,或者抱有僥幸心理,或者自恃強大,而最終可能只是徒耗體力,甚至把自己逼入絕境。
慌不擇路是迷路后的大忌。圖片來源:pixabay.com
單獨行動——若是集體迷路,一定不能貿(mào)然分散,各自尋路。如果派人探路,也一定至少兩人同行,且經(jīng)過謹慎規(guī)劃。2016年冬發(fā)生的喀納斯景區(qū)女驢友遇難事件,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20歲的廣州女生任某,2016年9月23日與其他3人結伴徒步喀納斯時,在小黑湖附近迷路,同行女生郝某的腳凍傷不便行走,四人商量后決定兩位男士先走找救援;
25日上午九時,兩名先行男驢友成功報警并被搜尋成功,搜救人員根據(jù)他們提供的信息搜索留守的女驢友;
27日13時,任某獨自去高出查看地形,一去無回,當晚21時,另一名女驢友郝某獲救,而任某的尸體10月4日在附近河道中被發(fā)現(xiàn)。(信息來源:大洋網(wǎng))
迷路后,最好結伴而行。圖片來源:indiahikes.com
天黑行路——戶外環(huán)境未知,天黑后更加難以辨識危險地帶。迷路后,出于焦急心理連夜尋路,很容易陷入危險,是迷路后一大禁忌。
喪失意志——被搜救成功的迷路人員,大多都有著相同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夠等到救援者的到來。求生的意志,也是迷路者成功脫困的一項特別重要的裝備。
當你走向戶外,請不要抱有輕視的心態(tài),或高估自己的能力。畢竟,在任何意外面前,無論是戶外小白還是資深玩家,都一樣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