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Liang / 攝影 圖片來源:tuchong.com
無論是坐擁阿爾卑斯山脈的法國霞慕尼,還是被稱為“探險之都”的新西蘭皇后鎮(zhèn),或是擁有世界級高山滑雪場的加拿大惠斯勒等小鎮(zhèn),共同點只有一個:都是因戶外運動而改變了原先的發(fā)展軌跡,成為享譽世界的戶外小鎮(zhèn)。
對于四川小金縣的雙橋溝來說,他的命運變遷也極為相似,原本與世隔絕,藏民們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耕牧生活,但是因為攀冰者和登山者的到來,它從鮮為人知的小山溝,慢慢成為云集幾十個國家戶外高手的“中國阿爾卑斯”小鎮(zhèn),并被何川等民間攀登者稱為“國內登山者的啟蒙地”。
而藏民們也隨著風云變幻的戶外時代走向了另一種生活....
雙橋溝,“東方阿爾卑斯”戶外小鎮(zhèn)
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而一個村莊也是。對于四川小金縣的雙橋溝來說,他的重要時刻就是,十多年前,當?shù)谝粋€攀登者從冰天雪地中走向村口的時,他發(fā)現(xiàn)在四姑娘山區(qū)的這條小山溝里,除了淳樸的藏民和美麗的風景,還擁有大量可供攀登的冰壁資源和技術型山峰,不遠處正是被稱為“東方阿爾卑斯”的四姑娘山。
圖片來源:pai-hang-bang.com
他們的到來,讓雙橋溝從群山中走到了全世界面前,與世隔絕的小山溝迎來了各種攀冰節(jié)、越野跑比賽 ... 來自世界各地的戶外愛好者紛至沓來,讓這里變成名符其實的戶外小鎮(zhèn),你能在這里呆上兩個月,在專業(yè)的培訓班中學習登山或攀冰的技術,這里的山是最好的訓練場。
在攀登旺季,你隨意在一個小客棧里都能偶遇很多戶外的牛人,紫笛、何川、孫斌、古古等戶外大咖都是這里的常客,在艱苦的攀登中,他們和當?shù)氐牟孛窠⒘藛渭兌羁痰那楦?。何川更是毫不吝嗇自己的情感,認為“雙橋溝是我最喜歡的攀登目的地”。
左側野人峰,右側是何川曾經攀登過的布達拉峰 黃鶴攝影
戶外愛好者對雙橋溝的青睞跟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有關,雙橋溝交通便利,后勤補給方便,離成都只有300公里左右,近年巴郎山隧道通車之后,從市區(qū)開車3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而雙橋溝內的道路更是直達冰川腳下。
雙橋溝的柏油路兩側都是地震后新建的藏式民居 王玖文/攝影
它還具有獨一無二的戶外資源,周圍的四姑娘山區(qū)是許多中國攀登者起步的首選地,它集中了眾多的巖石山峰和冰巖混合型技術型山峰,也是技術攀登愛好者著迷的區(qū)域。它位于四姑娘山景區(qū)內,很多游客從這里開始了解登山和戶外,也因此戶外天堂的美譽日盛。
隨著雙橋溝的戶外氣氛日益高漲,藏民延續(xù)千年的耕牧生活也慢慢發(fā)生著轉變,在九五年以前,長滿山間的紅景天,游蕩在高海拔草甸上的牦牛是藏民們唯一的收入來源,窮的時候可以得靠吃好幾個月的土豆度過,他們住在石頭和木板壘成的棚屋里,他們不懂任何攀登技術,但是海拔四五千米的大山就是他們童年的樂園。
在藏民的客棧周圍,布滿了可供攀爬的冰壁 王玖文/攝影
而如今的藏民都紛紛搬進了新蓋的藏式樓房,并將自己的家改建為客棧和飯館,接納世界各地的戶外愛好者,他們的下一代也從城市回到家鄉(xiāng),他們帶來更好的服務,讓這個古老的山溝更具活力。天生具有攀登能力的藏民也不甘于做背夫的命運,他們開始學習攀登技術和文化,致力于成為真正的高山向導,甚至自己到全國各地開發(fā)未登峰的線路。
黃鶴 攝影
冬去春來,雙橋溝展露出截然不同的四季美色。峽谷內分布著幾十座5000米以上的技術型山峰,春夏季節(jié)行走其間,幾十條縱橫交錯的溝壑溪澗,高山聳立,宛如走在山水長卷之中。
冬日的冰壁化成清澈的溪水,孕育著遍野的山花,格?;?、野杜鵑在高原上輕輕搖曳。還有一種神秘的花“普落菠壁”,同樣受到登山者們的崇拜,因為這是高原上最頑強的一種花朵,能在極其艱難的環(huán)境中生存,象征著勇敢和堅定。
如今雙橋溝的戶外運動也越來越多樣化,這里的山水同樣也是徒步、騎行、越野跑的天地....黃鶴攝影
原住民王幺妹:我家住的客人都是一流的登山高手
雙橋溝居住的藏民還保留著虔誠的宗教信仰。阿爾法/攝影
王幺妹一家的命運就是雙橋溝戶外運動風起云涌的寫照,王幺妹在這里住了六十多年,小時候跟著父母趕黃牦牛,種莊稼,經常挨餓受凍,一年到頭大部分的食物都是胡豆、牦牛肉,或者打獵得到的野獸肉,后來去外地開大貨車,長了點見識,覺得要在雙橋溝搞旅游。
王玖文(王幺妹的大女兒) / 攝影
在戶外運動來到雙橋溝之前,王幺妹和這里的村民們祖祖輩輩都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放牛,圖片是王幺妹放牛時居住的棚屋,在開客棧前他每年夏天都會在這里住好幾個月,從他爺爺那一代開始,這座棚屋就在尖子山下了。
2000年以前,還很少有中國人來到雙橋溝攀冰,偶爾能看到幾個背著戶外裝備的外國人,以德國人和意大利人為主,村民們經常會去圍觀,攀爬在冰壁上的老外把村民們嚇了一跳,原來從小就能見到的冰瀑還能這么玩兒。后來攀冰的人慢慢變多了,村民也就見怪不怪了,漲了見識的王老幺琢磨著要開客棧,為這些戶外愛好者提供服務。
村民平時居住的老房子,和放牛的棚屋一樣都用石板和木頭搭成,512地震后大片房子都倒了。攝影:王玖文
王玖文/攝影
戶外運動來到雙橋溝后,極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他們搬出了破舊的老房子,住進了新的藏寨,部分藏寨被改成了客棧。
剛開始客棧的條件不太好,第一批來住的客人有民間的知名攀登者何川、伍鵬、孫斌等人,后來李宗利、紫笛、古古也來了,“當時零下幾度的冬天,我們家連電熱毯都沒有,但這些攀冰的不怕條件艱苦,只要有火烤有床睡就行,他們在雙橋溝一呆就是個把月”?,F(xiàn)在雙橋村中央的大銀幕上循環(huán)播放著這些攀登者的照片,王幺妹一看,原來都是他家最早過來的那些客人,現(xiàn)在已經是國內一流的攀登高手了。
現(xiàn)在王幺妹家的客棧蓋到了兩層樓,最多能容納八九十人,接待了無數(shù)戶外運動的愛好者。
王幺妹也見證著這些戶外愛好者命運的跌宕起伏,富有經驗的攀登者伍鵬,在長坪溝登婆謬峰的時候出事了,孫斌、何川當時正在雙橋溝,他們找到王幺妹組織救援者進山,但是也沒能挽留住伍鵬的生命?!扒耙荒赀€在自家住的人,面孔還鮮活無比,可瞬間就天人兩隔”,王幺妹一次次的感受著大自然的殘酷和生命的無常,他說,“有時候意外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只要保護打好,有好的技術,攀冰和登山還是安全的”。
受到這些攀冰者的影響,他的大女兒也開始學習攀冰和登山,王幺妹說,“我其實也很擔心女兒的危險,但是只要她喜歡,就讓她去吧”,到現(xiàn)在,女兒已經有了七八年的攀登經驗了。
正在成都學習攀巖的大女兒
整個村子的客棧也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增長,但是最開始做客棧的王幺妹跟這些戶外愛好者建立了感情,客源也越來越豐富,西藏的圣山探險公司每年都會來他家住上一段時間,來進行技術型山峰的攀登訓練,近年來蜀山探險、四川登山協(xié)會等戶外機構都在雙橋溝辦起了攀冰培訓班,而王幺妹家就是這些學員的根據(jù)地。
如今的雙橋溝每年登山、攀冰的旺季,都會迎來自二三十個國家的戶外愛好者,每年冬季攀冰的有上千個人,其中韓國人和日本人最多,儼然一個國際性的戶外小鎮(zhèn),王幺妹又開始發(fā)愁了,因為這樣一來家里客人就爆滿,最多的時候一天能住八九十個人,根本就忙不過來。
一年四季,從繁華旖旎的春天,到清涼避暑的夏天,從黃葉燦爛的秋野,到萬里冰封的冬天,王幺妹家的客人來來回回,從畫畫、攝影、旅游的觀光客,到來攀冰、登山的戶外愛好者,他也見證著雙橋溝從貧困山溝到戶外小鎮(zhèn)的歷史變遷。
不飛鳥/攝影 圖片來源:tuchong.com
每年過年前后,都是當?shù)氐募谓q藏族最熱鬧和繁忙的時候,他們會拿出家中最美味的佳肴,在星空下燃起篝火載歌載舞,通宵飲酒,而跟往年不同的是,還有很多來自外地的攀冰愛好者加入了他們的年夜飯。
這些攀冰愛好者在本該全家歡聚的時刻,千里迢迢來到冰封雪飄之地,只為了深藏在溝內無數(shù)條天然冰壁,每個冬日的清晨,他們就會在晶瑩剔透的巨大冰壁上上演“冰上華爾茲”,而晚上就會回到客棧,享受藏人們精心制作的晚餐,和藏人們一起圍爐夜話。在這里住上兩個月,幾乎每天都能找到不同的路線進行攀登,是攀冰者為此著迷的天堂。
王玖文/攝影
牛心山是攀登者熱愛的技術型山峰,山下的道路屢經變遷,從泥濘的山路到交通便利的柏油路,景區(qū)設立后又改修成了跟環(huán)境相得益彰的木棧道,道路的變化,也反映了雙橋溝從貧困山溝到戶外小鎮(zhèn)的變遷。
高山向導徐老幺:我為了山巖而生
徐老幺也是從小在雙橋溝長大的藏族高山向導,跟他一起登過山的人都領教過他驚人的攀登能力,“這個家伙仿佛是為了巖石而生”。他從小在山里采藥、放牛,8歲的時候去山里放牛,他一個人在山里呆了五六天,自己用石板和木頭搭棚,就是一個星期的住所,海拔四五千米的山路對于他來說就是平地。
經幡下的眾多山峰是徐老幺兒時的樂園。阿爾法/攝影
后來登山者漸漸多了起來,95年之前過來的大都是老外,他就帶著過來的朋友去登山,一開始只是覺得好玩,他不懂得其中的危險。外地人來玩的時候,他拉著游客的手就上了四千多米的海拔,下撤的時候天黑了,也沒有頭燈,只好點燃打火機照明,打火機沒油了,就只好點燃草照明,走到晚上兩三點才回到村子。
徐老幺和當?shù)氐牡巧秸?/span>
擁有天生的攀登能力,并不等于能成為一個登山向導,后來發(fā)生的很多事讓徐老幺慢慢明白了,成為登山向導,需要專業(yè)的技術,并懂得風險管理,才能幫助客人去處理危險的狀況。從19歲開始,他開始慢慢學習技術,25歲時還考取了登協(xié)的證書,正式成為一名登山向導。
雙橋溝以前是一個交通不便、貧困的山溝。 徐老幺/供圖
爵士冰曾經當過徐老幺的登山向導啟蒙老師,96年的時候爵士冰就來攀登雙橋溝的阿妣山,阿妣山,在藏語中意為婆婆,是邛崍山脈深處的孤獨守望者,位于雙橋溝32公里處,是海拔5700米的技術型山峰,國內少有登頂紀錄。
徐老幺記得,“我們當時做背夫,幫他們把行李運到大本營??墒俏液闷嫘膹?,就想跟著上去看看,我熟悉山路,從最便捷的路線上山,只用了半個小時就登頂了,我看著王冰他們才爬到海拔兩千多米的地方,后來他們看到我后,突然就決定不登了,可能是覺得打擊太大了吧。”
第二天,爵士冰又來找徐老幺,邀請他陪同去登牛心山。徐老幺沒有裝備,爵士冰就現(xiàn)場教他如何做保護站,如何裝下降器和使用繩索。當時徐老幺很害怕,后來他也被爵士冰拖上去,下撤的時候褲子都爛了。“那是我第一次學習登山的技術,這跟我以前爬山完全不同”。
小時候,徐老幺就如同這些山羊般敏捷 徐老幺/供圖
徐老幺現(xiàn)在已經四十多歲了,登山戰(zhàn)績更是碩果累累,雙橋溝中有幾十座5000米的技術型山峰,他曾經成功首登過很多未登峰,還曾經為曲登嘎布、玄武峰、小仰天窩峰等山峰命名。
2008年9月16日,他和李紅學、呂鳳健一起成功登頂位于長坪溝、雙橋溝之間的5358米無名山峰,這座山峰的東南山脊連接著著名的大巖壁山峰—婆謬峰,因為隱匿于群山之間,是一座少有人知的未登峰,登頂之后,李紅學想為這座山峰取名,因為山峰一側很像古代神獸玄武,他問徐老幺:“神歸峰和玄武峰,哪個名字好?“
徐老幺想了想,覺得玄武峰好。后來,李紅學在攀登長坪溝的婆謬峰時遇難。
徐老幺在雀兒山登山時遇到赤腳大仙 徐老幺/供圖
作為一個從小在雙橋溝長大的登山向導,徐老幺也見慣了太多這樣的生死離別,他有時也會為好友的離開而傷痛,他說:“李紅學、嚴冬冬都是我登山的好伙伴,全都遭遇不測,我心頭是很悲痛的。他們的技術比我高明太多,但是仍然無法跟殘酷的大自然抗衡。我從小都住在大山里面,我認為去了解大山的脾性,比高明的技術更重要。你要了解山體的變化,什么時候會有雪崩和泥石流,什么季節(jié)的大山是安全的,這才能保障登山者的生命安全”。
徐老幺供圖
雙橋溝的“戶二代”們
跟父輩們不同,雙橋溝藏人們的下一代顯得更加開放和聰明,他們在城市讀書、工作,享受著現(xiàn)代化的文化和生活,外來的文化和他們體內的藏族血液交融,他們對自己的命運有了更多的選擇。
王幺妹的大女兒王玖文過去學習旅游專業(yè),畢業(yè)之后就在上海的某家航空公司工作,在城市里也像所有年輕時尚的白領女孩一樣,在美食、時裝中享受著城市生活,但是兒時的大山總在心中一遍遍的呼喚著她,小時候跟外地的戶外愛好者一起攀冰、登山的經歷總讓她一遍遍咀嚼,偶爾下班她也會去攀巖館過一把癮。
王幺妹的大女兒在城市里,也是年輕時尚的小白領。
但是,隨著父母的生意越來越好,可身體再也不如以往硬朗,怎么辦?在霧霾再次鎖城的那一天,她終于下定決心,辭去城市的工作,回到故鄉(xiāng)幫助父母經營客棧。她相信自己更懂得戶外愛好者和游客的需求,能為他們帶來更好的服務,而自己的英語也不錯,可以為客棧贏來更多的外國客源。更重要的是,她不再是背井離鄉(xiāng)的漂泊者,她一醒來就可以看見絕美的雪山與河流,吃到父母做的家鄉(xiāng)美食,有什么比這樣的生活更幸福呢?
王幺妹的女兒回到家鄉(xiāng)開客棧,又穿上了藏裝。
徐老幺的大兒子從12歲開始學習攀冰,他跟隨的師傅都是國內的戶外大牛,教過他的人包括李紅學、嚴冬冬、周鵬.....17歲時就參加了川登協(xié)的培訓班,帶領北大、清華的登山隊登山,20歲的時候和李宗利一起攀登日果冷覺到達海拔5200米處。他擺脫了父親的彎路,正在朝著專業(yè)的登山領隊一路前進。
徐老幺的女兒也成長為新的“戶二代”,就算父親不同意,但是又有什么能擋得住一顆熱愛攀登的心呢?女兒剛剛十九歲,已開始在成都的攀巖館上班,為登山者和攀冰者提供培訓,她比父親更懂得攀登技術和文化,雙橋溝,這個橫亙于川西的戶外小鎮(zhèn),新的后裔們也正在慢慢的長大。
幺的女兒